【中國新聞網】衛星互聯網引爆三大方向 當虹科技“窄帶傳輸”核心技術亮相
來源:中新網上海
編輯:張亨偉
中新網上海新聞10月28日電(張亨偉)隨著華為發布支持衛星通話的智能手機,衛星互聯網再成市場熱點。在中國衛星應用大會現場,手機直連衛星、高通量衛星載荷、衛星姿態控制、天基算力、窄帶傳輸等成為熱點技術話題。
作為傳統地面通信的重要補充,衛星互聯網憑借覆蓋面廣、低延時的特點,尤其適用于基站覆蓋較少的海洋、沙漠、山林等偏遠地區。2020 年 4 月,國家發改委明確“新基建”范圍,衛星互聯網已與 5G、物聯網、工業互聯網一起并列為通信網絡基礎設施。
然而,傳統衛星的系統容量限制供應,無法向大流量應用提供服務,存在流量價格高、頻率利用低的情況。傳統的衛星網絡只支持短信、語音功能,很難滿足用戶常用的網頁瀏覽、視頻傳輸等場景。在中國衛星應用大會上,與會專家認為,解決這個問題主要有三大發展方向。
第一個方向,是讓通道更“胖”一些,發展高通量衛星,也就是在相同的頻率資源下,整顆衛星的通信容量是傳統衛星通信容量的數倍。例如美國衛訊公司計劃發射的 ViaSat-3 衛星單顆通信容量將達到 1Tbit/s;今年2月,我國也發射了首顆通信容量超過100Gbps的高通量衛星。
第二個方向,是讓通道更“多”一些,通過發射數百上千顆小衛星,形成一個大規模星座來實現全球范圍內的高容量,其典型代表就是星鏈(StarLink)。國際電信聯盟對于非規劃的衛星軌道和頻率,遵循“先登先占”原則,也就是先申報、先登記者有優先權。到 2029 年,地球近地軌道將部署總計約 57000 顆低軌衛星,軌位可用空間將所剩無幾。因此,低軌衛星空軌和頻譜資源,已是戰略稀缺資源。
第三個方向是,讓傳輸內容更“瘦”一些,針對視頻等傳輸內容進行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壓縮,打破了傳統衛星窄帶傳輸的瓶頸。在中國衛星應用大會現場,科創板上市公司當虹科技(688039.SH)提出“基于衛星傳輸的視頻壓縮回傳解決方案”,可以對高清視頻碼率進行數十倍甚至近百倍的壓縮,實現100Kbps甚至50Kbps以下的窄帶寬環境下,依舊能清晰、流暢調閱視頻,已在遠洋船舶、石油鉆探、海上牧場、應急指揮等特殊場景發揮作用。
多位與會專家指出,不管通過哪種方式,都是為了發揮衛星在海洋、沙漠、山林等偏遠地區特殊通信價值,使衛星互聯網能夠有效實現全球的覆蓋及服務,成為地面通信手段的重要補充。隨著衛星互聯網的成熟,下游物聯網、船載/機載 Wi-Fi、海洋作業與科學考察、生態環境監測與應急通信智慧、車聯網等領域,都會有廣泛的應用場景。